3月25日,由中国工程院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分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整合医学教育专委会、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学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整合医学专委会、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重庆市渝北区卫生健康委员会、重庆市渝北区人民医院、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共同承办的“2023重庆整合医学大会”在渝拉开序幕,会议为期2天。
本次会议大咖云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围绕“贵在整合、难在整合、赢在整合”的主题,共设院士论坛和11个整合医学专题分论坛,邀请多位院士和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齐聚山城,共话整合医学教育、整合肿瘤学等医学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共绘未来整合医学事业画卷
首都医科大学焦守恕教授受邀在当天的整合肿瘤学论坛上作了题为《传统体检的革命,癌症风险预警》的主旨报告。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到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要提高15%。然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新发癌症病例数占全球23.7%,癌症死亡人数占全球30%,远超世界其他国家[1]。2022年《国家癌症中心杂志》发布的最新癌症报告中指出,我国平均每天有1万多人确诊癌症,6千多人因癌症而死亡[2]。我国目前的癌症现状与规划目标存在一定距离,癌症预防和治疗的发展任重道远。
焦守恕教授表示,如何提高对癌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是在座所有医学界同仁始终努力的方向。此外,我们更应当重视如何全民预防癌症,防患于未然。
首先,焦守恕教授从“武汉青山男子体检显示正常,3个月后肺癌晚期死亡”的案例切入,指出常规体检始终在套用临床诊断标准进行癌症筛查,然而这种方式难以预警癌症形成的风险。比如,常规体检报告中仍然以检测肿瘤标志物的数值来区分是否有癌症风险,这是极大的误区。肿瘤标志物不仅存在于恶性肿瘤中,也存在于良性肿瘤、甚至正常组织中。只有当肿瘤长大到一定的程度,肿瘤细胞增殖到数百万以上,并且肿瘤标志物分泌到血液中,才能被检测出。因此,焦守恕教授强调,常规体检筛查结果正常,绝不代表没有患癌风险。
那么,如何在细胞癌变初期就发现风险呢?紧接着,焦守恕教授给出了他的答案。他表示,从健康的细胞逐渐癌变成肿瘤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8-10年。这十年左右的“可控期”,他称之为“癌变风险检测阶段”。在这期间,各种病毒、细菌、致癌物等通过细胞内的分子信号逐级传递癌变指令,最后形成癌细胞。这些细胞发生癌变的信号,就是“癌症风险因子”。
焦守恕教授表示,目前他所带领的团队已创新研发出“癌症风险超早期预警检测”技术,通过检测鼻咽癌、肺癌、胃癌、肠癌等高发癌症的“癌症风险因子”,根据多因子组合的权重计算规则,科学分析出常见的十种癌症风险,并在肿瘤形成和发展的不同阶段用绿色、黄色、橙色、红色四种颜色标识不同程度的癌症风险,此阶段尚可通过个性化的专业健康管理和精准干预,有效避免或延缓癌症的发生。
最后,焦守恕教授提出,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谢小兵教授已率先运用“癌症风险超早期预警检测”技术,帮助患者发现鼻咽癌风险。未来,希望各大医院能够共同携手推进该技术的临床应用,精准筛查出癌症风险人群,有效降低误诊率,提高治愈率。
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桥医院)肿瘤科陈正堂教授高度肯定了焦守恕教授“癌症风险预警”的观点,并认为这对于相关领域的医学同仁来说,既是引人入胜的课题,又是挑战性的思考。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大坪医院)肿瘤科主任王东教授表示,“癌症风险超早期预警检测”技术既有科学的研究结论支持,又有一定的实践检验数据实证,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肿瘤科主任李建军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肿瘤科主任杨镇洲教授、重庆市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罗治彬教授纷纷对焦守恕教授的观点表示认可。杨镇洲教授认为“未病防治”是关键,要提高全民防癌意识;李建军教授非常关注“癌症风险超早期预警检测”技术的临床应用,并希望在焦守恕教授的带领下能够探索更多癌症防治、健康管理相关领域。
焦守恕: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北京神经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江苏瑞思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科学委员会主席,拥有32项发明专利,曾荣获北京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文献来源:
[1]《覆盖人口达3.8亿!国家癌症中心发布2022年全国癌症统计数据》,中国生物技术网(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2022.3.20
[2]《预防癌症刻不容缓》,彭善友,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官网,2022.4.19